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中发生延期的比例达到46.7%,人文、社会专业延期比例高达84.9%和68.2%。
本子课题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形势研判分析(子课题2)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科学评价,是指导相关政策制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举措。
(2)我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研究。本子课题主要内容包括:(1)科技发达国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研究。(2)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的加速构建研究。3、申请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基础和条件,针对本期应急管理项目主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突破路径研究》中的各研究专题,选择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方向,设计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以及由依托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的依托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和申请项目清单。
(4)军民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5)我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程方平说,那些因在职或特殊情况(生病、出国等)所致的延期毕业博士生,在校3年后不提供补助、宿舍,却同时面临没工作、延期等情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说,他曾在美国布朗大学求学,在那里,博士生的求学时间主要由学生自身情况、论文的方向与性质、工作量等因素决定,学校并未规定具体期限。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还体现在中断的学业上。同时,延期或肄业的博士生,对于导师、所在院系、学校评估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和导师都造成很大压力。了解完我们的近邻,放眼远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国高校,情况则有所不同。
博士生不毕业,做实验和发表论文等费用都可以从导师那里报销,但是毕业后就没有这些待遇。最后,再来看英国高校。
而主动不合理的因素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频繁更改研究方向和独立科研能力不足。学生靠家庭资助、申请基金会资助或者打工来完成学业,因此导师和学生只能比较灵活地安排答辩和毕业时间,以符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她同时对延期原因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博本身具有挑战性,而自身能否获得支持、个人能力、和导师的关系等都有可能导致博士生延期毕业。美国的研究型高校,不为博士生设置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每个学生具体专业不同、论文选题类型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所需工作量不同,而且学生个人的经济情况、时间安排也不同,研究生院对于学生的毕业年限有很大的弹性。
那么,不能按时毕业的博士生群体是否如吕建所说正在日益扩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博士生延期?这一现象是否普遍?应该如何理性看待? 就此,本报采访相关博士生、中外高校教师以及教育学者,并联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小强传播团队,形成本版专题报道与4版数据新闻,对上述诸多问题进行全面而立体的展现,以期让读者能对博士生延期状况与博士生培养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同类型的博士,其培养模式、结业要求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延期毕业也屡见不鲜,其中的艰辛苦楚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明了。博士生延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主要因为毕业后研究所和高校留给年轻人进行研究的位置在减少,所以更多人希望在博士期间做更多的工作。
那么,国外高校中的博士生们是否也如此?延期毕业的现象又是否普遍存在于国外高校? 如果到十月份我的文章还没被接受,教授也不想为我开绿灯的话,那么,我就要延期毕业了。这反映的是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学业中断的博士,之前的学分不仅应该认可,而且应该鼓励他们跨高校、跨国学习,对其学分予以认可。学位办至多管理一些地方高校博士,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地方高校尚无把关质量的能力。
在教育交流上允许开放,却对本国博士强调严格,其实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背后并没有站得住的理由。因此他建议,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博士招生在入口处就要从严把关。如果有终身教育的理念,就不应在博士生培养的年限、资历上设过多门槛,尤其对于公立高校,更没有这样做的理由。在加拿大高校中,情况又与美国高校不同。在日本某高校攻读眼科博士学位的刘野告诉《中国科学报》,之前自己的一位同样在日本读博士的朋友,就因为文章发表数不够,没有达到毕业标准,不得不延期了半年。
对此,储朝晖建议,博士培养应真正下放给有把关能力的高校,交给高校、教师自身去定夺,只有他们真正成为主体、有决定权,培养质量直接与高校声誉、导师声誉挂钩,才能解决博士培养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高校博士生的学制较短,大多数博士生在3~4年内就能够完成学业,因此也受到很多留学生的青睐。
他解释道,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没有固定学制,论文何时达到了要求,导师组就何时安排学生答辩。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马荣华所带的博士生中,目前就有两位博士生申请延期,其中一位已经毕业拿到了博士学位。
同样需要进行野外作业的某校硕士生马骁也有读博士的打算,目前正从事人类演化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他坦言,身边已经两三年没有博士生能够准时毕业了。政府、高校在要求质量的同时,缺少必要的保障条件。
事实上,对于博士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并没有做到真正上心。储朝晖解释,西方国家并不管理博士学位,博士质量直接与高校声誉挂钩。这名学生在论坛中写道:我知道三年能顺利毕业的博士生大概只有1/3(也许不到),也就是说,我是那剩余的2/3里面普通的一员。延期带给博士生的压力不是个例,在某高校的论坛上,一名延期博士生也发文吐露延期的尴尬,首先是实验、毕业等带来的内在压力,其次是学校对延期博士生不下拨培养经费、不提供住宿和公费医疗的规定带给他的外在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对《中国科学报》说,学分银行的思路目前在社会教育领域已逐渐打通,在政府管理下的正规教育领域却受到阻碍。刘野发现,身边的文科博士生更容易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最多的延期了四年才毕业。
但如今,一些政策的出台多是从高校、教师角度出发,从学生角度考虑得过少。我国博士培养通常是在一所高校一学到底,于是便出现博士有条件学好就学好,没条件学好就拉倒的现象,导致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他举例,中国古时有80岁考取秀才、进士者,国外有三代同堂同时获得学位者,甚至外籍老年人士在我国高校读博,超出6年,依然能拿到学位。社会对这类情况也表示理解。
我国虽然名为高校招收博士生,但实质是政府管理下的招生。博士生延期的路上,中国并不孤单 博士,在别人眼中与高学历、高薪酬挂钩,但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眼中则意味着漫长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意味着在论文撰写中的挣扎。美国大学不要求博士生住在学校宿舍,只有少数宿舍供博士生申请,大学一般不提供奖学金。在目前国内过于重视学位、学历的大环境下,博士生完不成答辩、拿不到学位,不论是同学还是亲友,甚至其自身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并打上这样的负面烙印。
但也有在英国留学的学生表示,有些专业(比如计算机、法学等)根据研究内容的难度、课题论文完成度等,也会导致延期毕业的现象出现,使得学生毕业时间延长至5年,特殊案例中也有延期至7年毕业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延期毕业。
2月14日,他的遗体在附近一座水库的芦苇荡内被发现并打捞上岸。在大多数加拿大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通常学制预设为4年,但事实上,很多学生会花费5年,甚至更多年来完成学业。
延期是一个传统观念,怎样让博士培养富有开放性、终身性,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在出事之前不久,这位博士生因为博士论文未通过,延期毕业一年。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斩头去尾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